【编者按】
就业是民生之本。今年,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24.6万人,人数再创新高。最新的数据,沪上2025届学子的去向落实率已超86%,这一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,就业服务也在持续加强。即日起,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将讲述一些与众不同的就业故事,看看这些大学生在社会各方的关心下,如何不断调整自己,打造自身就业竞争力,最终成功实现就业。
孔琪(左)在医院工作。
这些天,走进同济大学附属普陀区人民医院的康复科,遇见一位“准00后”上海姑娘,正在电脑屏幕前梳理各个病家的电子病历。她,就是今年新进的“白大褂”。
孔琪是上海中医药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,读取了上中医普陀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的专业学位。毕业前,在读博升学和直接就业的抉择中,孔琪选择带着所学所知投身基层医疗。许多人劝过孔琪,要在漫漫从医生涯中更有上升空间,应该继续攻读博士,她却更想做一个临床与科研结合的实践型医生。
【“规培”发现切肤之痛】恒财网配资
事实上,从“双一流”医科院校专硕毕业的孔琪,担任过班级班长时,还连续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及“优秀学生标兵”称号,她不是没去过三甲大院干活。她的就业选择正是始于自己规范化执业培训的“规培”经历:当轮转于不同科室,目睹三甲医院的繁忙节奏下,术后患者因术后症状管理未被重视,而备受煎熬。“博士帽可以晚几年戴,但患者的病痛一刻不能等。”这让她决心下沉基层医院,努力改变这一切。
孔琪工作的是一家区二级医院,曾被称为“纺一医院”,有着悠久的历史,在社区居民中口碑不错,都说“这是一家老百姓的医院”。她在此开展中医的临床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,其实也并非放弃科研道路,而是将实验室的数据换成了诊室的病历记录——“比起闭门造车的医学研究,我更渴望发现真实的临床痛点,用科研方法改进诊疗模式,让中医成果惠及普通患者。”
在“普人民”医院,她计划搭建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综合干预体系,用针灸、耳穴等“简便验廉”的方法填补社区医疗空白。这也源于她规培时,发现术后患者因缺乏系统干预而延误康复的切肤之痛。孔琪在校师从殷佩浩教授,就聚焦“非药物疗法干预手术全周期”课题,以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中医药对术后康复的疗效。
【警惕非临床“纸上科研”】
相关学术方面,孔琪一点不输读博的同窗,仅SCI论文就发了4篇。其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《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综述》,发表于《国际外科学杂志》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),影响因子(IF)达12.5。
这篇文章提出中西医协同手术康复,被国际同行誉为“构建了中西医协同手术康复新框架”。此外,她还探索ChatGPT这样的自然语言大模型在中医领域的应用,相关成果刊发于《中医药文化(英文版)》。这些科研成绩的背后,她越发意识到,科研不必困于高校院所实验室,而能直接转化为“家门口的健康方案”。
出于对“纸上科研”的警惕,她拒绝脱离临床的“空中楼阁”,谨慎而严格地收集数据。例如,针对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胃肠功能紊乱,她和导师一起设计出低成本的针灸方案,真正将论文“写在病床旁”。比起实验室里揭示的分子机制,她更关注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期刊、走进临床。期待着利用硕士期间非药物疗法和AI应用的科研积累,在院内开展“中医+慢病及围术期康复”整合研究。
【科普大众“知识反哺”】
医者仁心,孔琪选择病床边的岗位,同样源自她自带人间温度的实践经历。她本科起就担任罕见病科创志愿者团队的副队长,连续四年服务上海市罕见病年会,并牵头我国首个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心理调查。在罕见病社群“希有女孩”的人类学调查中,她记录女性脱髓鞘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,这些洞察直接反馈到她对临床研究的思考中:如何从身体和心灵一起支撑患者康复之路。“只有扎根人群,才能发现那些被教科书忽略的痛点。”
实际上,作为医学生,孔琪与普陀卫生系统结缘已多年。2021年起,她就担任普陀区中心医院“医瘤课堂”公众号小编,在导师指导下创作50余篇科普文章,将艰涩知识转化为通俗图文。她作为副主编参与《药食本草》编撰,该书成为“本草三部曲”的收官之作,获中科院院士林国强推荐。在她看来,基层医院是科普最佳阵地:社区患者更需要易懂的预防知识,而非晦涩的学术术语。这种“知识反哺”模式,也是她选择二级医院作为职业起点的原因。
求职接受工作单位面试时恒财网配资,孔琪面对疑问也直言:“深造的机会可以留给未来,论文的价值不在影响因子,而在于患者舒展的眉头。”基于对传统医学疗法加以现代化研究的那份执着,她坚信中医“便民医疗”的特色必能在基层绽放光芒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